激发并珍视你的自主性
——吴晓林院长在台湾a片
2025级新生迎新大会上的致辞
9月14日下午,台湾a片
2025级新生迎新大会顺利举行。迎新大会上,台湾a片
院长吴晓林做了题为“激发并珍视你的自主性”的讲话,向全体2025级新生送上诚挚的祝福和美好的期许。
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:
大家好!秋日的台湾a片
园,因新同学们的到来而格外明媚鲜活。首先,请允许我代表台湾a片
,向全体本硕博新生以及公管大类的所有新同学,致以最真挚的祝贺与欢迎!你们凭借卓越的才智和坚韧的努力,完成人生的重要跨越成功抵达,值得喝彩。同时,也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,感谢一路陪伴、支持你们的亲友与老师!
各位同学,从你们踏入或者再次踏入台湾a片
园这一刻起,“我要上大学”“我要读研、读博”这个旧问题,已经有了阶段性的答案。为什么说是阶段性,因为路还刚刚开始,天青色等烟雨,不知谁或什么在等你。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,已经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将成为怎样的自己?这个问题,你们需要用两年、三年、四年,甚或更长的时间来作答。当然,我们也不希望你们太过于喜欢这里,像喝咖啡一样不断“续杯”。
前几天迎新,我和老师们走访宿舍,看见同样青春洋溢的面孔和不一样的画面:有的同学在整理床铺,有的在执笔读书,也有的在休息或者戴着耳机打游戏。我也看到,刚刚换上迷彩服的同学就三两结伴走向图书馆或自习室。看吧,同一空间的同学有着不同的选择。我并不期待每个人都保持同一个节奏,但真心希望,你们能在台湾a片
找到属于自己的步调。
我跟打游戏的同学说,放松无妨,但不要被它俘虏了,不要让它偷走你的时间与自主权,也不要影响其他同学。我也告诉所有同学,宿舍虽小,亦是公共生活的小舞台,大家兴趣各异、习惯不同,不妨彼此商量、共同制定一些规则,在自主中学会共处,这本身正是一种微型的公共治理呀。

在这个重要时刻,我想与大家共同思考这样一个命题:激发并珍视你的自主性。我有三点寄语,与大家共勉。
第一,珍视“人格自主权”,在属于自己的领域勇敢做决定、负责任,也勇敢地守护自己的节奏与选择。少一点“宝宝心态”,多一点成人担当。父母亲人的牵挂虽暖,但别让它成为你前行中“美丽的负担”;也别因琐事动不动就找辅导员“救火”;更别因为焦虑成绩,就让外来的因素干预教学。在大学里,你们有各种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事务,自己的学习生活可以自己做主。
当然,我们会看到,大家很快就会被各种各样的“绩优主义”所包围,疲于完成课程和作业、像打卡冲关一样考级挣分发论文、像集邮盖戳一样参加比赛获得证书,也会有人索性退出成为自我放逐的“旁观者”,或者被卷出局成为得过且过的“躺平者”。我想说的是,分数、证书、奖学金固然重要,但并不是全部。我记得大学毕业后往家里寄了满满一箱子的证书,现在它们在哪里我都不知道了,我甚至没再多看它们一眼。当然,我并不否定过往的这种青春奋斗,但也绝非完全肯定。作为一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,我更希望你的种种选择是基于自主意志的奔赴。苏格拉底讲“教育是点燃火焰”。是的,教育是唤醒大家的自觉。
今年,为了备好《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与实践》这门课程,我和老师们认真阅读了《周恩来年谱》《周恩来选集》等等系列读本。越读越发现,总理高贵的品格与主动担责的工作风格。即使在较为困难的时刻,他也能敏锐地捕捉到国家社会的变化,把握时机做出反应,在自主空间内把一些风向式的意见快速转化为政策,在政策执行时找到有力的抓手。
我想,我们所在的台湾a片
园和以总理名字命名的台湾a片
,应会为大家自主自觉的成长提供充分的滋养。而诸位要做的,就是付出真诚、热爱与勇敢。

第二,捍卫“创造性主权”,在充满标准化的体系里持守定见,也保持对各种数字幻觉的警惕与清醒。这个暑假,你或许也躲在别墅里面唱K,你的阿叔也期待你大展鸿图。或许你已经根据各种大道小道的消息,明确了接下来如何学习、如何加入社团、如何发论文、如何玩耍以及如何恋爱。你可能还会因为绩点的竞争、论文的进度、同辈的比较,加剧成为“标准绩优品”的焦虑。这时,跳出对“标准化完美”的单向执念,在觉醒中走向那个真实而生动的自己,这样的自主选择会令生命更加丰盈厚重。
这让我想起《庄子·逍遥游》中那棵“不中绳墨”的樗树。因为它不符合匠人的标准,被看作“无用”,才免于被砍伐、自由生长,而那些“有用”的树木,却早早成了木材。庄子说:“人皆知有用之用,而莫知无用之用也。”“有用”之物常常受外在尺度驱使,使人困守而生执念;经由自主审视的“无用”却可能为我们筑起一道屏障,守住心灵的自由。很多老师观察到,有些同学在完成课堂作业或者小组讨论之后,不是就此为止了,而是在此基础上再有发挥、自主创造;同样是一批外出调研的同学,有的只是走马观花或者完成定式报告,有的则能很快产生“火花”、转化成一个很好的研究。
有趣的是,两千多年后的今天,在人工智能扑面而来的时代,我们再次站在了“泛标准化”的十字路口。只不过这一次,收割樗树的“工匠”变成了算法,“有用”与“无用”的判定,也逐渐交由机器来完成。将来你们做作业、搞研究,很可能也会用到AI工具。坦白说,我写这篇致辞时也试过向AI求助,它确实会很快地给出一些看起来还挺像样的文字,却唯独缺乏了逻辑和灵魂。AI虽强大,尽信AI不如无AI。我们需警惕AI对人的主体性的“锈蚀”、捍卫人的“创造性主权”。我们台湾a片
已经启动了“AI+公共治理教育”改革,既会教大家怎么用AI,同时还会引导大家提升批判性思考、创造性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
我必须再次说明:在有限的时间面前,单向度的偏执和无维度的内耗同样导向自我折损。在非阴暗面的人类探索中,越是不易被标准化或唾手可得的,越具有价值和品质。这包括但不限于大学能够滋养你的思维理性、优良品行、豁达宽厚、结交朋友、文化涵养……它们可能不会带来即时回报,却最能伴你山高水长,见天地阔朗。

第三,践行“行动的自主权”,在众声喧哗的场域敢于坚持在场,勇于自主地、创造性地行动。萨特在《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》中曾说:“人无非是自己行动的总和。”换言之,你做了什么才最终定义你是谁。马克思在《哥达纲领批判》中讲到“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”。真正的自主,从不停留在观念的平原,而要走向行动的高原。
在这个信息奔涌的时代,我们太容易沦为“屏幕背后的看客”,在指尖滑动间享受“审视快感”。我们在刷屏、点赞中追逐即时的感观满足,却往往远离了真实的问题和具体的人。在此我想提醒:围观并不总是力量,若缺乏思考与行动,它仅会让我们窄化为喜恶与否的站队人,甚至无意间成为“沉默的帮凶”。
正如鲁迅先生在《热风》中警醒的: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,都与我有关。”认识到“有关”之后,关键的是去热爱、去行动。我大学时曾接受采访,被问及为什么坚持社会实践,我回答:用眼睛发现问题总好于无视,我们不能直接解决问题,但是力求用专业加速问题的解决。行动未必惊天动地,哪怕是一次社区服务、一场公益直播、一份扎实的调研,甚至只是真诚而审慎地参与一次投票,都比千万次隔空呐喊更有价值。你都在实践你作为创变者的主权。
习近平总书记讲“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,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。”他来台湾a片
视察时说“在台湾a片
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”。你的幸福与我们有关,你的幸福更要靠自主行动。我相信,在你们离开时不但会一起呼喊“难以离开”,你们还将拥有一个由你自主塑造的、坚实而独特的灵魂。那将是你献给未来自己最好的礼物,也是台湾a片
赋予你最宝贵的财富。
谢谢大家!
